城乡统筹,其内涵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步过上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最终目标是要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同质化的生活条件。
究其根本则源于城乡贫富差距的逐步扩大化,溯其根源则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致,主要表现在“三农”问题的逐步严重化,即农民、农村、农业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难点和重点在农村,出发点在农业。
如何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来缓解三农问题,是城乡统筹提出的根本。
城乡统筹的提出就是要达到城乡一体化的,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实现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共同富裕。
将旅游业作为城乡统筹工作的新切入点,发挥其积极作用,必须要对
城乡统筹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清晰和正确的认识。而城乡统筹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一、劳动力就业困难
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其增速远高于劳动力的需求或经济吸纳能力的增长,造成大量城乡劳动力闲置。与此同时,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又长期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第一产业就业结构转换滞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目前我国城市产业正处在结构调整时期,大量的传统产业被淘汰,新型产业大多数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有机构成高,劳动力吸纳能力有限且对人员素质要求高,而城市新增劳动力逐年增加,从而造成城市人口就业压力增加。因此,就业才是民生之本。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都有很大的增长,但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是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不少农民的生活还处在基本温饱或者温饱有余的水平。乡镇企业由于受宏观经济影响增速下降,吸纳农业劳动力能力减弱,农民进城打工难度增加,一度缩小了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已再度扩大。城乡居民收入之比逐年上升,再加上城乡居民在社会福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补贴等方面的差距,我国城乡收入之比已经达到联合国划定的贫富差距的国际警戒线。
三、国民经济分配格局倾斜
国民经济分配关系及资源配置取向是影响区域、城乡、工农关系的最重要因素,如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四、城乡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当前城乡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关联性不强。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表明,产业结构合理的变化方向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例不断地上升,而第一、第二产业比例不断地下降。我国各地虽然非常重视
城乡统筹发展,但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操作者,都存在这样一个倾向:似乎加快
城乡统筹发展就是在城市发展现代化工业和服务业以吸纳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农村就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其实,还是人为地分割城乡产业,弱化了城乡产业的关联性,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城乡协调发展。
五、城乡居民社会文化差异明显
我国大多数农民还在采用劳力耕作的方式,传统的耕作观念在头脑中根深蒂固,对现代化科技知识的吸收能力差,甚至相当一部分农民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农民对新技术还有相当强的排斥。从文化素质来看,我国上亿的文盲人口基本上集中在农村,生产经营还是沿用自给自足的方式,缺乏市场经营理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