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所形成的一种地域景观综合体,具有特定的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以旅游的形式对乡村土地进行再利用,可以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实现乡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一、整体性原则
宏观上,对乡村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周边村镇的发展情况、自身在整体规划中的定位和作用等进行全面调查分析,从而确定其发展目标,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微观上,统一考虑乡村的建筑物、硬质景观、软质景观、色彩、历史文化等,避免生硬的堆砌和拼凑。
二、
乡土性原则
乡土性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命之所在。乡村承载了人类的活动,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一漫长的过程当中,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景观实体,探寻这些景观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塑造新的形式,是新时代乡土景观设计的重点。
1、做农耕场面
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本底,更是乡村景观文化的核心,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对比越大,则乡村旅游景观文化的表现效果越好。农耕文化景观意象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加以营造:把农耕生活的一些典型景象提纯、集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地再现,如麦场、水车、石碾等; 牛背横笛、鸡鸣犬吠、门前小河、集市等都是农耕生活的点缀。
2、突出“天籁”
乡村夜景正适宜突出明月的清辉、星光的闪烁,这种纯净透明的夜幕,正是时时处于光污染包围中的城市人所追求的新奇感受。
3、服饰与饮食
淳朴简单的乡村服饰、鲜美无污染的农家小菜,符合城市人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
三、情节性原则
情节性是指在挖掘当地文化的基础上,按照讲故事的手法组织景观序列。情节性的主要内容是:
1、围绕特色,强化特征
在某些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可以围绕着主题内容、景观特色,强化景观的游乐性、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休闲性等综合休闲活动特征。
2、多样性和变异性
情节性重在突出该乡村旅游景观与其他地区的差异,要注重内容的多样化和空间环境的多变性。乡村景观的内容、布局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搭建一些临时性的场所,策划设计一些参与性活动。
3、高度人情化
一切从游客的心理需求出发是设计中应重点突出的设计原则,游人的喜好不同,希望参与的活动各异,应设置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参与项目、欣赏内容,做到人人皆有其喜欢的项目和内容。
四、地域性原则
乡村旅游景观的地域性是非常重要的。地域性的主要内容是:
1、运用当地材料
各地由于地质特点、气候特点不同,在土石、植物、矿产上形成各自的资源特点,这些特征几乎成为“地域基因”,从根本上影响建筑、景观用材及构筑技术的使用,并因此形成景观特点。传统的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环境建设通常是大量性的、经济性要求较高的建设类型,因此能尽量地使用地方性材料资源,是降低造价、节约经费的重要一环,同时也使不同地区的建筑更具个性,风格更加丰富多彩、更能反映出地域特色。
2、提取并应用当地的“符号”
在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风土人情、哲理文脉等方面可以通过象征性设计符号来表达,设计手段以抽象象征为主,这样既能有效地增添环境体系的浪漫韵味,又不至于繁琐和复古。
在进行设计时,首先需要整理当地的文献资料并实地考察,取得建筑和环境的样本,归纳总结出代表当地文化景观特色的符号,包括形态,比例,色彩及组合方式等。其次,在乡村景观符号的创新与构成的过程中,可以多元组合,使用多个符号,使环境意境丰富多彩;也可以打散重构,即将符号通过分解、裂变、叠合尺度重组、材料重构等手法,建立新的秩序和组合。
五、生态与可持续性原则
在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中的具体表现主要是,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土地集约经营,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建立自然植被斑块,因地制宜地增加绿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块,补偿和恢复景观的生态功能;控制建筑斑块的盲目扩张,塑造环境优美而与自然系统相协调的人居环境和宜人景观。
六、参与性原则
理想的
乡村旅游景观不仅要为旅游者提供静态的观赏景观,还会在其游览过程中添加动态的表演,吸引游客参与,使游客真正融入乡村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