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型城市化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一条新路。不同地区应该选择不同的城市化途径,工业型城市化并非唯一选择,而同一个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应该选择不同的城市化途径。
旅游型城市化是城乡两种生活方式并举、城乡同时现代化的城市化,
旅游型城市化与其他类型城市化兼容性强,可优势互补。
发展旅游能够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加快了城市现代化建设,促进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增加就业岗位,增强城市活力,使城市整体“升值”。
发展旅游能够推动城市文化积淀进行挖掘梳理,城市优秀文化历史遗迹整修保护和城市文化宣传推广,形成城市品牌、彰显城市魅力。特别是发展旅游能够促进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一些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稳步推进的加速发展阶段,要实现城市化推进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相互促进,充分利用各地人文、区位、自然资源等优势,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找准城市化推进中新的绿色经济增长极,是各地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必然要求。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一极的旅游业,以其综合性高、成长性强、带动面宽、市场空间广阔等鲜明特点,已经成为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引擎。
(1)旅游业可以优化城市化地区产业结构
城市化能否持续、健康地推进,关键在于是否有能持续集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流的载体或空间。综合性极强的旅游业,是这个载体的最佳选择。旅游业是第三产业,在
旅游产品与旅游服务的提供过程中,还涉及到众多的行业和部门,如为旅游业提供物质支撑的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相关部分属于第一产业;轻工业、重工业和建筑业等部门和行业中的相关部分属于第二产业;邮电通讯业、金融业、保险业、公共服务业、卫生体育业、文化艺术业、教育事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行业中的相关部分,以及国家机关中与旅游相关的部门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海关、边检等属于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拉动性强,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能很好的帮助实现三大产业间的比例协调,并且通过旅游业,将一二三产紧密地联系起来。
(2)旅游业可以优化城市化地区就业结构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变、农村景观向城市景观转变的过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农村中转移出来,进入城市、进入第二、三产业领域。如何为这个群体提供有效的就业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迫切需要优先发展一些具有较大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缓解本已沉重的城市就业压力,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创造条件。旅游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旅游者直接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旅游景区(景点)、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娱乐购物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发展旅游能增加
旅游目的地的直接就业机会。特别是旅游业中的酒店、餐饮、景点、交通、购物等行业中的许多岗位对人员要求不是很高,进入门槛低,可以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条就业途径。
(3)旅游业可以丰富城市化地区社会服务功能
旅游业的发展在开发城市景观、改善城市形象和完善城市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旅游业的发展将极大地丰富城市景观的内涵,促进城市景观向多样性、文化性和宜人性方向发展,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结构,提高城市的魅力和品位。为了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城市旅游目的地除了旅游产品的精心设计、包装、布局外,还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如景点的对外通达性、公用设施的完备性、环境条件的优越性等。城市管理者只能是将城市整体而非若干独立的旅游景点作为吸引因素推向市场。因此,城市管理者除了在硬件基础设施方面需要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予以完善之外,还必须在城市社会服务功能等软件上下功夫,在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的同时,也更好地优化城市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实现城市化推进与旅游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4)旅游业可以提升城市化地区品位形象
城市化和旅游业都是关系民生的重要社会问题和现实问题,它们涉及到经济、文化、资源、环境和人口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在合理发展时可以相互促进。旅游是一种以地域空间为活动舞台的群体性行为,它依赖着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和活动项目组织旅游线路。不同质的或不同风貌特征的旅游地(资源地)协作联合,可以扬长避短,发挥各自资源优势,相互补充促进,形成一个与城市形象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旅游产业。一方面,旅游业对于城市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依赖,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也必然促进城市各种发展资源的有效整合,促使城市自身改善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并通过旅游业的对外宣传效应,增加城市的知名度,实现
旅游产业与城市建设的互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