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寻找山东最美乡村”活动已经落下帷幕,若问到当前发展
乡村旅游,最缺乏的是什么?有人说是资金,有人说是政策,也有人说是规划……这些都对。但发展乡村旅游,创新是
乡村旅游发展的不竭动力。
综合“把脉”山东省
乡村旅游的情况,可以发现,各
乡村旅游点的兴起和发展,大体上可概括为两种模式。
一种是当地政府强力主导、联合大的旅游企业,往往投资数千万甚至数亿元,规划、投资、打造一处“
乡村旅游综合体”;或是依托自然生态,建设一批酒店农家乐、游乐设施及相关基础配套,“将一个囊括了所有旅游要素的项目先建好”,再以此吸引游客、集聚人气。目的都是借以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的增加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另一种模式则相对“无为而治”,只是由于一个创意比较独特,或者是一个要素比较“接地气”,无形中吸引着游客前来,然后这种逐渐旺盛的人气激发当地旅游发展的需求,项目、配套与游客的需求相互促进、相互契合,形成一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乡村游发展模式。
前一种模式,由于规划和投入力度大,乡村旅游的建设水平和景区品质等环节确实可圈可点。例如,在济南长清大峰山景区,建设有近20栋豪华木屋别墅;在泗水县万紫千红景区,先后投资近7亿元,建有高档酒店、汽车露营地,游客在景区可以观光、住宿、游乐。类似于这种乡村旅游的大投入、大项目,各地数不胜数。
即便有如此巨大的投入、高品质建设以及完善的旅游要素,大量此种发展模式的乡村旅游的人气和效益却往往不尽人意。大峰山木屋别墅的日租金1000元到1200元,平日游客数量却少得可怜;万紫千红景区门票50元/人,即使是“十一”黄金周,日均游客也不过二三百人,这与7亿元投入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与之相对应,一些没有大项目大投入、品牌名不见经传的
乡村旅游点,反而更具活力和人气。例如,同样是在泗水县,与万紫千红景区毗邻的济河街道龙湾湖,该湖只是山东一普通的中型水库,却吸引了周边泗水、曲阜、兖州、邹城等城镇大量垂钓爱好者,仅湖畔的一个龙湾套村,就自发涌现出十多家农家乐。在临沂市城郊,一处二百亩的生态农业基地,以平方米为单位向市民出租土地供市民种植和休闲,吸引了上百家市民家庭前来休闲旅游,并带动了周边餐饮、农业观光、农产品销售等产业发展。
当然,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说发展乡村游该舍弃政策引导和投资规划。目前,山东省正在推动辖乡村的132个县域制定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应该说,在统一规划下,“项目先行”打造
乡村旅游,将成为山东省主要的
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其实,无论是“项目先行”模式还是“无为而治”模式,本身并无优劣之分。然而,大量的事实却证明,那些“项目先行”模式下的“要素齐全”景区,不一定意味着能有与之对应的火爆人气。这种类型的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先期基础设施投资大、资本回报周期长,一旦经营不好或与市场需求相左,很容易成为“空架子”、“烂摊子”。避免这一恶果最直接的办法,即是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差异竞争,考虑要有“要素创新点”。
目前山东省
乡村旅游规划和发展,需要资金、政策扶持,更需要的是贴合实际市场需求和最能触动游客心弦的那一点“要素创新”。一些大型
乡村旅游点效益长期低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差异竞争,缺乏持续的要素创新。大峰山景区主打“齐长城源头”品牌,却在山东省“齐长城旅游”并没有叫响、大峰山知名度和影响力尚未营造成熟的背景下,再去建造豪华木屋别墅,不仅“选错了地方”,创意和卖点本身也不再新颖。而类似“现实版开心农场按平方出租”,因贴近和契合游客内心需求,却有可能成为拉动镇域乡村游崛起之滥觞。
北京勇先创景规划设计院乡村
旅游规划中心视点:任何乡村游,如果不进行创新,便会随着不断变化的需求以及不断进步的社会而落伍,不会迎来
乡村旅游生命周期的繁荣成长期,也不会获得其发展鼎盛期,更谈不上应对后期无可避免的衰退期,从而也没办法进行顺利转型,所以说创新是任何
乡村旅游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
乡村旅游点而言,从发展初期,项目的规划、产品的设计都要应用创新、体现创意,形成独具特色的
乡村旅游产品;在发展过程中,随着项目地发展的不断深入,外界条件的不断变化(游客需求的变化、农业科技技术的变化等),
乡村旅游点需要不断发挥创新思维,丰富项目地旅游产品,深化项目地文化内涵,树立项目地品牌,扩大吸引力,发展出特色;在项目地进入生命周期的成熟期之后,创新尤为重要,只有创新才能使项目地从成熟期走向复苏期,即又一轮新的生命周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