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
城镇化不断深入推进,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集中,如何让城市进一步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并成为适宜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栖息地,成为当前中国
城市规划建设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关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日前在杭州调研
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并主持召开全国
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座谈会。张高丽指出,
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牢牢把握地域、民族和时代三个核心要素,为城市打造靓丽名片,留住城市的人文特色和历史记忆。
城市的风景线如何才能靓丽起来?想必不会是在一些城市出现的“楼脆脆”、“楼歪歪”和破旧城中村,不是“各个城市一个样”的千篇一律缺失地域色彩,也不是各城市争相建设世界第一高楼那过于激进的“雄心壮志”。
在现代钢筋水泥森林中生活工作的人们,乡愁记忆也正面临被淡化的风险。“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去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中出现的一句话,每每提及,总会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张高丽强调,在提升
城市规划建设水平的过程中,要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更好地发挥对城市建设的调控、引领和约束作用;要加强城市设计、完善决策评估机制、规范建筑市场和鼓励创新,提高城市建筑整体水平;要加大投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强化监督管理和落实质量责任,扭住关键环节,着力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城市规划先于建设,需发挥对建设的调控、引领和约束作用。专家认为,城市的
设计应该让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规划师应该关注城镇化中人的去向和发展模式,人口流动的服务与保障,以及现代化目标下的城乡关系。
数据显示,1978-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增加到7.3亿,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包括农业移民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尽合理,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低,“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大拆大建、盲目模仿让城市建设失去特色等。
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城镇化的顶层设计,今年3月我国出台了《国家
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强调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并且提出城镇化需要遵循七大基本原则,包括: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四化同步,统筹城乡;优化布局,集约高效;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专家认为,
新型城镇化体现在可持续发展上,需要经济、社会、环境和城乡四者相协调。此外,可持续的城市规划还需从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转变成更为关注经济社会、公共政策和生态环境,并且城市规划还需兼容并包体现专业、民主和公正原则,实现社会各利益群体的包容性发展。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提出推进
城镇化的六项任务: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第三,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第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五,提高城镇建设水平;第六,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
勇先创景旅游规划中心指出,推进
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生态优先,促进产城融合,要因地制宜,优化功能布局,打造舒适宜居的城市空间,突出文化传承,发展有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的城镇,加强
城镇化管理,推动城市治理精细化、高效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