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观光园是伴随着农业旅游的发展而逐渐兴起,20世纪80年代农业与旅游相结合从而产生的新业态——农业旅游在我国兴起,随后发展成为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我国灿烂的农耕文明,辽阔的地域造就了我国丰富的农业类型和农业资源,加上多彩的社会文化资源和自然地理资源,为我国农业旅游提供了资源动力,另外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国民收入的迅猛增加以及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促使人民对于多样化和高层次的休闲文化娱乐和回归田园的原生态生活有了更强烈的追求,这就为农业旅游提供了外在动力。
农业观光运动为农业观光园的产生发展提供温床,另外,农业观光园的盛行还得益于我国具体国情以及农业观光园本身的优越性,即我国众多的人口,有限的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以及农业资源短缺、产业结构升级、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迫切需要走集约型的农业发展道路,而农业观光园本身秉承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开发形式,既符合新时代农业的发展规律,又遵循了科学发展观的国家方针,是对发展新兴农业类型,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进行的有益探索。所以说农业观光园也是将农业发展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实现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国外农业观光园的发展历程
2、我国农业观光园的发展历程
3、台湾农业观光园的发展历程
对于农业观光园的概念,目前并没有统一界定,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农业观光园的特征、功能以及属性等方面对其进行描述,具体如下: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念,在这里将农业观光园界定为:农业观光园是以农业资源为核心依托,以旅游功能为核心展示,借助科技、相关辅助设施等进行创新性的规划、设计,从而形成的集聚科技示范、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以及休闲娱乐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园区。
1、国外农业观光园的发展历程
(1)综合性
农业观光园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其功能的复合性,随着生态观光园发展的不断完善,其不仅仅局限于采摘等农家乐,也不只是科技农业的展示,而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园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生产与服务的复合性
从农业观光园的概念,我们就可以知道:农业观光园源于第一产业的农业,以第三产业服务业中的旅游业形式展现出来,因此具有复合结构的产业属性。首先是一个农业生产系统,本身具有经济价值;其次,又具有为游客服务的旅游功能。两种属性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游赏性和体验性的结合性
农业观光园不仅具有供游客观赏、游玩的功能,还通过乡村休闲度假以及农事活动参与让游客真正参与其中,感受田园乐趣,体验农家生活。
娱乐性和教育性的综合体现
在体验农业观光园的旅游项目时,不仅可以从中获得乐趣,更多的可以学习一些先进科技农业的栽培方式,了解农产品的加工过程,并熟悉我国农业文化底蕴,是寓教于乐的典型体现。
(2)景观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得益于生态观光园内容的丰富性,可以是蔬菜、鲜花等农作物种植的多样性展示,也可以是牛、羊、闸蟹等动物养殖的有情展示,还可以是农家野菜等特色风味的体现;其次,得益于地域差异性,不同区域条件形成了多元化的生产方式和传统习俗,从而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农业观光事项;当然,生态观光园由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资源,因此具有较强的季节性。
(3)收益多元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
农业观光园的综合性决定了其获取收益途径的多元性,可以从其所依托的农业种植、养殖产品本身,生产过程展示、科技会展以及旅游服务等多个环节获得利益。并且农业观光园在获取收益的同时,也是依托高新科学技术建设和发展农业等产业,在经济、生态、生产、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符合现阶段新农村、新农业发展建设的要求。
2、农业观光园的分类
农业观光园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其种类的多样性,从不同视角着手,可将农业观光园划分成不同种类。按农业观光园功能分类,可分为观赏型、品尝型、购物型、务农型、娱乐型、疗养型、度假型、综合型等农业观光园;按农业观光园所处位置可划分为城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老少边区扶贫型等农业观光园;按产业结构可以将农业观光园分为:种植主导型、畜牧养殖主导型、水产养殖主导型、综合开发利用型等农业观光园;按照农业观光园的利用层次可将其划分为农产品采收型、生产利用型、场所提供型以及农产品加工型等农业观光园。